目录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政育人
(一)思政育人队伍建设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学风建设情况
(四)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五)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二)导师选拔培训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四)学术训练情况
(五)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成果
(二)教师队伍建设
(三)科学研究
(四)产学研合作
(五)服务国家战略
五、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六、改进措施
地理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地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科方向布局: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始建于1982年,于1991年获批区域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20年将学位点自主动态调整为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三年来,学科建设围绕人地关系深化系统研究,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立足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地理-生态-环境”学科融合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学科架构,形成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主干二级学科,并建成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特色学科方向。
师资引育:通过强化人才引育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45岁以下专任教师比例为63.64%,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0.91%,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为30.30%。通过对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高级职称比例达72.73%。
平台建设:依托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黄土高原研究所、资源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共建了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另外,针对本学科特点,坚持科教协调、产教融合,建设了五台山和运城盐湖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实习实践基地等5个校企、校地合作平台。
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把握“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发展主线,坚持地理学科基本标准和突出特色培养的原则,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共同构建本硕贯通式培养体系,推动多层次的学科交叉培养。通过学科内部成立质控小组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成双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导师责任制,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
(二)学科建设情况
学科形成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主干二级学科和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特色学科方向。其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为:
1、自然地理学
研究领域: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生物地理学和环境污染过程及修复机理等。
研究特色与优势: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格局—过程—服务多尺度与多过程耦合的综合化研究为核心,重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影响、基于长期定位观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的动态变化、流域水循环与水环境演化及其生态效应、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以及重金属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
2、人文地理学
研究领域:城市地理、乡村地理、社会地理和旅游地理等。
研究特色与优势:立足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大省这一特殊省情,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以任务带学科”的基本方针,重点以工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生态脆弱矿区复垦土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技术开发与示范、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演变规律、机制和调控对策、“双碳”背景下工业聚集区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管理、基于乡村地域自然-社会-技术多要素互馈促进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动力机制与技术、晋商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等方面形成特色研究。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
研究领域: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采集与建模、地理信息分析与表达、地理大数据与空间智能等。
研究特色与优势:立足服务于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生态环境遥感和自然资源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重点在山西省自然资源的遥感调查与数字信息平台建设、自然资源价值一张图信息-集成关键技术、黄土高原植被遥感和碳循环、以芦芽山万年冰洞为代表的特色地质资源三维建模及地理成因分析、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数字模拟等方面形成特色研究。
4、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
研究领域: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区域可持续发展。
研究特色与优势:立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大战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政策与技术实践为核心,重点在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以亚高山草甸为代表的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恢复重建技术、黄土高原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山西省“两山七河一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国土空间开发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特色研究。
2023年度,4个研究方向年度新增纵向项目6 项。其中青年教师高冠龙老师“黑河下游胡杨树干储水释放对蒸腾贡献的模拟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立项。学科到账纵向科研经费69万元。 2023 年新增横向课题10项,学科到账横向项目合同经费共计376.16万,较 2021年和2022年有所提升。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篇, 其中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5篇。新增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本学位点2023 年招录硕士研究生16人,授予硕士学位16人。截止到2023年,本学位点在读硕士生51人。2023年,1名硕士研究生获“优秀毕业生”称号。
2023年,研究生就业率达100%。硕士毕业生中,前往高等教育单位5人,国有企业1人,中初等教育单位1人,升学1人,其他单位8人。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学位点共有硕士生导师22名。按职称等级统计:正高级职称占22.73%,副高级职称占72.73%,中级职称占4.54%。按年龄分布统计,青年导师占比约68.18%,其中:35岁以下的导师占9.09%,36-45岁占59.09%,45-59岁占31.82%。按最高学位统计,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达100%。其中最高学位授予单位非山西大学的占比为81.82%。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政育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政育人是引导学生价值体系形成的重要抓手。学位点以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强化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讲授课程以及巩固练习等各教育环节,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教育要素。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立德树人,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学位点以思政队伍为骨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在党建工作的开展中,坚持发展党员纯洁性、严肃性、先进性贯穿始终,着重以党员队伍与积极分子队伍质量的提升作为工作目标;实践活动中,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赴红色实践基地开展学习教育,进行党史学习,扩大党支部的群众基础。2023年,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学位点组织指导各学生集体、学生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生党建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学风建设情况
本学科坚持全方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与严格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罚相结合,培育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学校出台《山西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及处理暂行办法》和《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等文件,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造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通过邀请地理名家讲学,开展学术活动等,帮助研究生树立科学理想,为良好学风奠定基础。综合利用学位委员会审查、“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和论文外审等方法,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2023年,本学科研究生和导师没有发生有违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无论文作假情况。
(四)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2023年,学科教师获批纵向项目6项,累计经费69万元,横向项目10项,累计经费376.16万元。多个项目属于咨询服务类,为研究生提供了社会服务的机会。在智库建设和咨政研究方面,学位点顺利完成黄河中游地区湿地生态区规划和《十四五”两山一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报告,获得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和采纳。
(五)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地理学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建立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体系,促进研究生的各项发展。
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研究生管理过程中,院长全面负责学科规划、专业建设、对外合作、招生、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工作。主管副院长负责研究生招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工作。另外,本学科配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1人,心理健康专管员1人、奖助困补专管员1人、就业指导专管员1人。专兼人员有机融合,打造专业化管理队伍。校院两级心理咨询中心和专职辅导员帮助研究生调节学业和生活压力,减少负面情绪对学业的影响;奖助困补专管员负责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解决研究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就业指导专管员负责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和传达就业政策。
本学科对研究生权益的保障高度重视,并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具体如下:①加强研究生党建,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核心作用;②在学术研究上,保障研究生获得充足的研究平台、公平的学术评价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③在生活服务上,创建良好住宿条件、设立就业咨询服务,帮助研究生顺利走向职场。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山西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课程包括:地理学前沿讲座、高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原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全球变化科学、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地理学研究方法、生态地理学、景观生态学、GIS程序与设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遥感技术与应用等。前沿课的开设有利于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高等自然地理学原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均属双语课程,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增强了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利用地理学科方向交叉性强、工程性与前沿性兼备的特点,学位点引入“探究式-体验式-案例式”相融合的开放型教学模式,推动高水平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2023年,学位点依托《高等自然地理学》课程,建立了探索“表里山河”植被地理案例库,通过整合山西省丰富的植被案例,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打造出一个适合山西省特色的植被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导师选拔培训
地理学科严格贯彻教育部和学校的研究生指导相关制度规定和精神,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日常教学管理、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培养环节全流程及培养质量把关、到职业发展规划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等各个方面都要求导师充分参与、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并切实负起责任。
开展新入职教师、新任硕导等培训,扣好“师德师风”第一粒扣子。以教学培训为载体,组织青年导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比赛,提升青年导师职业素养和能力。2023年开展了多项导师培养主题讨论或专题培训,如“研究生导师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培养”、“导师的自身发展与学生指导”、“学术诚信与知识产权保护”、“科教融合:新教师及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有效路径探索”、“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路径探索:如何有效教学设计”、“评审视角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要点与申请书撰写策略”、“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高校教师课堂创新探索与教学实践”等,主要涉及立德树人职责、学生指导方法、导学关系、学风建设、培养质量等方面。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学位点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深入贯彻国家及学校“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引进及聘任中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考察重点。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为鼓励教师自觉践行高尚师德,学校设立了“师德师风标兵”、“先进个人”等评选项目,积极以优秀个人为榜样,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2023年,张红教授获“教学标兵”称号。
2、加强师德师风相关教育培训,开展警示教育,做好师德师风把关工作。依托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和地理系党支部两级党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本学科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研讨。
(四)学术训练情况
学位点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参加科技竞赛,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引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鼓励研究生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
(五)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校、院两级须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课程学习、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宣讲活动,并贯穿于课程教学、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的全部培养过程。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须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要求进行检查和审核,严把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质量关,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品质,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若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将予以研究生取消学位申请资格。若因指导教师失察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应给予导师教学事故、暂停招生资格等处理。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山西大学为研究生提供基本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由学校统筹各类资源来提供。同时,学校和院系以及导师共同创造条件,提供研究助理、教学助理和管理助理(“三助”)岗位,每学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发布需求,学生申请,并在阶段结束时进行考核。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成果
2023年,学位点持续推动教学体系改革,“育人为本、创新驱动、交叉融合”地理类专业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6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被授予学位,其中1名同学获山西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地理学科多名学生在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其中“筑豹回家·华北豹栖息地的修复者”-生态廊道连通性营建对百花山小五台地区华北豹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获“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推动力。地理学科在大力发展现有队伍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合理布局,大力引进人才,扩大教师队伍。2023年,地理学科新引入青年教师2人。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正高级专任教师5人,副高级专任教师19人,高级职称比例达72.73%,博士比例达90.91%,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为30.30%,逐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且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结构以地理学为主,兼有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土地科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等多个学科背景,学缘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交叉优势。
本学位授权点自获批以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33位教师中,2023 年学位点有在招生的专任教师(在编在岗)共计 22人。
(三)科学研究
学院采用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和形成优秀科研成果。
在科研立项方面,本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经费保证。2023年地理学位点新获批纵向项目,到账累计经费69万元;新获批横向项目,到账累计经费376.16万元。
在学术论文方面,2023年,地理学位点师生在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内外top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5篇。
(四)产学研合作
2023年,学位点积极推进与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芦芽山地质地貌实习基地、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地理实习基地、运城盐湖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野外观测台站和科研实习基地合作,供研究生实践。坚持科教协调、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培养高质量的学科交叉融合人才。
(五)服务国家战略
围绕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科学问题,发挥“地理-生态-环境”学科融合发展优势,成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例如,通过科学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手段,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黄河流域等地区开展了深入的水环境治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方案。相关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省林业厅、水利厅、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的认可和采纳。
此外,学位点教师针对“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为政府提供了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建议,相关评估报告被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参考,用以优化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对我国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价,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工作也得到了科技部和环保部门的高度评价和采纳。
五、学位授权店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响应国家建设一流学科的号召,山西大学地理学学科抓紧“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给地理学教育发展创造的前所未有的机遇,紧密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核心,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探索,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阶段性成果。
地理学科历经30多年的沉淀,形成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经典的二级学科(方向),以及特色和优势的二级学科—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现有在职教师 33人组成的一支“小而精”的师资队伍。2023年度,学位授权点在读研究生共51人,超过 40人次获得包括学业奖学金和晋环科源助学基金等各类奖项和奖学金毕业16人,就业率100%。
地理学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要求,以“因需施教、因研施教、因技施教、因制兴教”的“四位一体”教育理念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党建工作一直走在学校前列,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在全校名列前茅。多次前往革命纪念馆等地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践行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培养各环节,以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输送高水平人才。此外,按照本硕一体、突出特色的原则,地理学科组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育人为本、创新驱动、交叉融合”地理类专业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虽然学位点在上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内外知名学校特色专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1)师资队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人才数量短缺,国家级创新团队缺乏,人才后备力量有待加强;(2)学科规模较小,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与兄弟院校相比数量差距很大。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生力军,本科生是未来科研人才的重要来源与储备,学生规模的不足会严重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 (3)与国内外高校交流联系不够。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本年度学位论文无抽检不达标情况,其中1名同学获山西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六、改进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我们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引育并重,打造一流教师团队: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引进或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扩大师资队伍规模、健全学科梯队。鼓励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投入精力从事教学改革的研究;集中力量加强国家级教学团队培育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培育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教改研究,使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紧密衔接。
(2)整合优化,建设优势及特色学科: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制定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保持本学科与社会需求契合的国土空间规划特色的基础上,推动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调整完善学科布局,建设与国际前沿接轨的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
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东街63号邮政编码:030031联系电话:0351-7010600
版权所有 ©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