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环境与资源学院于2001年3月正式成立,是山西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山西大学环境保护科学系,成立于1985年12月,是山西省乃至全国最早开展环境类高等教育的院校。学院现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学科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自然地理学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环境科学博士点和环境科学博士后流动站一体化研究平台。学院下设三个专业研究室、环境与资源实验中心和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其中环境与资源实验中心为山西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和黄土高原研究所二个校级研究机构。学院实验室设备先进、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善,理工结合,教学、科研能很好地服务于山西省地方经济,为山西省和全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近三年累计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共计经费2000余万元。近年来,学院教师荣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省级教学名师”、“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训练荣誉称号和奖励30余人次;取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山西省科技进步奖、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0余人次。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特聘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省环保局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拓展学院发展平台和学术研究视野,有力带动了学院教学科研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水平。
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博导6人,硕导15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教师总人数的90%。现有在校本科生58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45人。学院学生课外活动丰富,设有“4.22世界地球日”“绿色家园、低碳生活”等校级品牌特色系列专题活动和“宿舍文化节”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被保送至校内外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在逐步增大。本科毕业生考取“985”和“211”院校研究生的比例,在山西大学名列前茅。考入的“985”和“211”主要院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近三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平均达46%,有效就业率亦位居学校前列。
二、专业介绍:
1、环境科学
专业简介:本专业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培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业人才,能在环境科学或相关的技术领域、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和管理工作。同时为研究生的培养准备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近三年考研率平均达49%,2010年该专业考研率高达54%,位居全校第一。
主干课程: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管理法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物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保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2、环境工程
专业简介:本专业培养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工程学基础知识和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处理处置基本实验技能,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和科研单位从事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环保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环境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近三年考研率平均达40%,2010年考研率达49%。就业前景良好。
主干课程:微生物学基础、环境化工基础、工程力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噪声及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改造、管理规划和系统优化分析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专业简介:本专业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城乡规划、现代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处理手段;了解相近专业环境科学、地理学科、生态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政策,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来,该专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三年考研率平均达35%。
主干课程: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基础、运筹学、生态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环境规划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管理与法学、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污染气象学、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