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Quantific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heterogeneous surface Processes to pollutant abatement during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ozonation”的研究论文(DOI: 10.1021/acs.est.4c06804)。山西大学郭杨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王玉珏教授为通讯作者。
催化臭氧是一种去除水中新污染物的有效技术。催化剂吸附、表面活性氧物种(ROSad)反应等异相表面过程对污染物降解起重要作用。然而,表面过程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使用传统淬灭法来分析表面ROSad的去除贡献存在明显缺陷,严重制约了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和水处理过程的优化。
本研究尝试将传统臭氧技术研究中的探针法引入催化臭氧领域,针对溶液中O3、羟基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和单线态氧(1O2)的均相反应开发了基于探针化合物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综合运用量化计算、实验分析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催化臭氧系统中表面过程的反应机制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合理地模拟rGO催化臭氧去除布洛芬(IBU)、四氯乙烯(C2Cl4)和对氯苯甲酸(pCBA)的情况,但模拟莠去津(ATZ)、三氯甲烷(CHCl3)和全氟辛酸(PFOA)的去除时,预测的去除率远低于实测的去除率(图1)。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TZ、CHCl3和PFOA在rGO上吸附作用较强,可以快速传质到催化剂表面被表面ROSad氧化去除。因此,与rGO亲和力较弱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溶液反应降解,而表面过程的贡献可以忽略(f S < 5%)。相比之下,表面过程对与rGO亲和力较强污染物的去除起重要作用,甚至占主导地位(f S = 32−82%)。研究成果对澄清现有研究中的矛盾结论,增进催化臭氧系统反应机理的科学理解有重要意义,并为推进催化臭氧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图1. rGO催化臭氧氧化体系中,溶液反应和表面过程对污染物的去除贡献。
但是,由于催化剂与水界面处存在复杂的传质和化学反应,污染物吸附到催化剂表面是污染物与表面ROSad反应的必要传质步骤,而表面ROSad对吸附污染物的氧化,又可以起到原位再生催化剂吸附点位,强化吸附传质的作用。目前无法区分催化剂吸附和表面ROSad的氧化作用,对表面ROSad的种类、浓度和反应速率常数等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6804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东街63号邮政编码:030031联系电话:0351-7010600
版权所有 ©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