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院概况 系所中心 师资队伍 招生就业 教学工作 图片新闻 实验中心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捷导航 » 研究生培养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科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和环境生物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物医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方向,建成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建成国家环境保护部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煤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建成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山西省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培养目标:秉承高标准”“高质量人才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较强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体现硕士和博士不同层次中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学位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物医学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四个培养方向。

环境科学:针对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和固体废物化学,开展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开展基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化学传感器核查等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环境工程:开展污染物迁移转化及控制技术研发、材料开发等研究;开展水资源协同配置、污废水净化回用关键技术及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集成示范以及膜材料研发土壤改良及新型土壤修复功能材料研发等研究。

环境生物医学:探讨重要环境污染物对有机体的毒害机理,研究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环境行为、人体暴露途径、在人体中的代谢转化、毒性机理以及潜在的暴露风险等。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开展工业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认识资源化利用过程基本原理,揭示固废资源转化过程矿相转化、物质迁移机制等,突破过程矿相调控、污染控制和物质分离等关键技术瓶颈。

(三)研究生规模(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1年度博士研究生录取21硕士研究生录取81学位授予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6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77名,硕士研究生214名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研究生就业率均为90%以上,此外,本学科有多位毕业生选择服务于中西部艰苦地区及基层,就业地区涉及陕西、广西、宁夏、云南、湖北、江西、河南、青海等省市地区,就业单位类型涉及基层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基层企业、基层公务员等。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本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109人,其中教授(含1名教授级高工)33名,占30.3%;副教授(含3名高级实验师)55名,占50.4%;讲师(含1名实验师)21名,占19.3%。汇聚和培养了国家杰青1名、优青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1名、三晋学者/青年三晋学者等32名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以党建为引领,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育人方法,扎实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本学位点以党建为引领,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育人方法,扎实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集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排查于一体:定期排查师生宗教信仰、两微一端新媒体、学生心理问题等,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置有型意识形态阵地于虚拟网络之中:在学院网站、山大环资公众号等媒体阵地推出青春的力量等系列推文;将校园意识形态阵地与学术研讨相结合:组织承载梦想、践行责任、传递正能量系列活动,提升学术道德、推进学风建设。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学校设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完善的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管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本学位点2021年对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研究生进行奖励;在教学方式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完课程主要内容后,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讲解,然后大家进行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2021年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针对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研究生培养指导目录,修订了课程培养体系,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0门,如《资源循环科学工程前言》、《高环境毒理学》、《高等环境生物化学》等;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24门,如《高等环境化学》、《高等环境工程原》、《环境生物技》等,同时开设2门中英双语课程。

(二)导师选拔培训

依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山西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进行导师选拔,同时每年对新增博硕士导师进行培训。2021年新增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其他导师参加了2021年7月13-14日学校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依据《山西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落实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基本形成了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良好氛围。

(四)学术训练(专业实践)情况

本学位点与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建环境质量监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与襄垣县共建固废综合利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依托这些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同时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学术训练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

(五)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点非常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启动实施了研究生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计划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根据《山西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发放办法》、《山西大学推免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发放办法》、《山西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办法》等办法形成覆盖面较为全面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发放体系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依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及《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

1、对标一流,坚持高质量人才培养理念,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规范核心课程,突出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养成;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课程思政建设

3、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落实分类、分层精准培养

4、推进资源共享,深化学科交叉、协同培养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优势在于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支撑、有ESI高被引论文,对当地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有一定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不足之处在于顶尖优秀人才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科研经费总额、国家级教学成果、ESI高被引论文数量、科研成果奖数目都有待提高。

主要措施包括:积极培育和引进优秀人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科研合作加大重大科研成果和研究生教学成果、教材等的支持;开展学科内融合,凝聚学科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1

 
Copyright 2009-2011 www.yqrcs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2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