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科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和环境生物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区间在37-52/160(22-32%),在上海软科排名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排名一直稳步上升,由2018年的第57名上升到2023年的第21名,按照该排名达到11%,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在同类同档学校中名列前茅。
(一)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物医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方向。
环境科学:针对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和固体废物化学,开展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开展基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化学传感器核查等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环境工程:开展污染物迁移转化及控制技术研发、材料开发等研究;开展水资源协同配置、污废水净化回用关键技术及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集成示范以及膜材料研发、土壤改良及新型土壤修复功能材料研发等研究。
环境生物医学:探讨重要环境污染物对有机体的毒害机理,研究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环境行为、人体暴露途径、在人体中的代谢转化、毒性机理以及潜在的暴露风险等。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开展工业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认识资源化利用过程基本原理,揭示固废资源转化过程矿相转化、物质迁移机制等,突破过程矿相调控、污染控制和物质分离等关键技术瓶颈。
(二)培养方向
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物医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方向为基础,开展学生培养。
环境科学:该方向应掌握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注重分析化学、毒理学等学科技术,充分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与归宿有效控制污染物的危害,聚焦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及毒理学机制,特别是开展不同时空条件下和典型区域内污染物的成分分析、迁移转化、体内外作用规律等的研究分析。
环境工程:该方向注重结合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反映科学进展,适应社会需求,围绕环境中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处理以及土壤污染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注重阐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并及时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理论、方法,系统掌握污染防治理论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综合控制的观念;在科学研究方面,致力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争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
环境生物医学:该方向应熟练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手段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等不同水平探讨重要环境污染物对有机体的毒害机理以及复合污染物可能有的加合、协同或拮抗效应;用组学的方法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探索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害和早期观察指标,期望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的最初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以痕量分析化学为手段,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环境行为、人体暴露途径、在人体中的代谢转化、毒性机理以及潜在的暴露风险等,建立环境污染物暴露累计水平计量模型,以及大样本主要人群的环境暴露健康特征流行病学监控办法;结合临床医学的诊断和疾病筛查数据与污染物暴露分析的数据,探讨典型环境污染与特定疾病的相关性。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该方向应具有良好的工程学基础知识和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处理处置基本实验技能,认识资源化利用过程基本原理,揭示资源转化过程、物质迁移机制。关注污染物迁移转化及控制技术研发、材料开发等研究;围绕水资源协同配置、污废水净化回用关键技术及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集成示范以及膜材料研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出大气、水及土壤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及技术。
(三)师资队伍
截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01名,其中教授38名,副教授42名,讲师21名。汇聚和培养了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1名(程芳琴)、国家杰青1名(赵华章)、优青1名(桑楠)、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1名(程芳琴)、三晋学者/青年三晋学者等32名高层次人才。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聘任8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引进22名短期百人计划专家,签订了定期到我校讲学、学术交流的工作协议。
(四)培养条件
本学位点依托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与资源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拥有山西省环境科学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不断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和科研基地,建成煤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部煤基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黄河流域资源增效减碳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煤基废弃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建成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山西省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实验室、山西省煤电污染控制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煤基新污染物识别与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实验室总面积88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根据《山西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发放办法》、《山西大学推免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发放办法》、《山西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办法》以及本学位点制定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位点学生奖助学金发放办法》,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发放,不断提高学生奖学金覆盖率,同时根据《山西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2023年新增招聘13名本学位点研究生担任科研助理,为本学位点研究生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学院党委结合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活动。利用教职工大会、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形式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压实各系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发挥师德师风考核奖惩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提升教师政治素养。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建立校院(所)两级管理模式,积极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激发各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本学科坚持引育并举,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2023年从南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天津大学等机构引进8名优秀博士,有3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有3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师资梯队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方向结构等方面得到极大的优化。
2023年,本学位点依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山西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进行导师选拔,同年9月对新增博、硕士导师进行培训。
2023年,程方琴教授为主要完成人的成果《面向能源环境领域的“四位一体”研究生育人生态探索与实践》 获得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秦国华教授为主要完成人的成果《“三师协作-三课协同-三入并举”环境类专业思政育人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一等奖。
(三)培养条件建设
本学位点以一院两所为依托,不断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和科研基地,2022年获批黄河流域资源增效减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煤基废弃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同时积极建设山西省黄河实验室。
2023年3月,组织召开了国际合作交流政策解读和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国际合作交流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单位参加。解读了山西大学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政策和工作安排、“双一流”建设中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的动态监测指标,并介绍了联合国相关机构和申请工作的流程和山西大学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等相关政策。2023年累计邀请海外学者交流15人次。
2023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面上6项,青年5项。省级和横向项目8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总额达3400万元。发表论文223篇,其中SCI论文167篇,出版专著5部,专利50余项。本学科聚焦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柔性引进北京大学孙卫玲、暨南大学尤静等5名国家级人才,按照专家学科和研究方向对学院有潜力的教师进行匹配,采用“1+N方式”开展自然科学基金培育科研创新能力培训和辅导,先后共辅导80余人次。
2023年度获批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研发政府间合作项目1项(中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分别是:(1)国家政府间合作项目:“多源固废耦合制备生态修复材料的研究与示范”,项目经费:150万元,项目负责人:宋慧平。(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寒区生物气溶胶环境行为、呼吸系统影响及其健康防控研究”,项目经费:260 万元,项目负责人:桑楠。
2023年申报并获批教育部2023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于12月12-14日举办。会议邀请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蒙古等10名海外知名学者和国内行业内优秀专家学者共150人,围绕黄河流域复杂系统低碳治理与生态修复开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
(五)招生与培养
招生就业情况:2023年度博士研究生录取40人,硕士研究生录取69人,学位授予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62人。近五年来,本学位点研究生就业率均为90%以上,就业单位类型涉及基层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基层企业、基层公务员等。
培养情况:本学位点以党建为引领,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育人方法,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校设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职业培养,优化管理和考核,打造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立了完善的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管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党建,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依托研究生支部开展“环境人在路上”系列学术沙龙活动,多举措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及研究生权益。
大力推动产学研融合,积极推进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携手襄垣县共建山西大学固废综合利用长治(襄垣)研发基地,通过“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一体化能源革命新路。2023年,山西大学和襄垣县深化校地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对宏瑞祥、恒祥焦化等20多个企业展开培训,300余人参加。
三、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发展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山西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优秀人才2-3人,培养国家级优秀人才1-2人,申报省部级优秀人才1-2名。积极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1-2项。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合作;进一步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完善实验设施和设备,提升实验室规模和技术水平,为高水平研究提供坚实支持。
保障措施:本学位点成立学科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对全局性工作进行部署,确保2024年学位点建设中的各项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一院两所领导将高度重视学位点发展,进一步融合,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学位点教师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短期及长期计划及具体、可行的发展目标,落实到人,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及企业横向项目,申报各类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奖项,不断提升本学位点的竞争力。申请专项经费支持实验室扩建和设备更新,建立前沿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为重点研究领域提供支持
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东街63号邮政编码:030031联系电话:0351-7010600
版权所有 ©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