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科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和环境生物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物医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方向,建成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科研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获批“煤基废弃资源清洁低碳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黄河流域资源增效减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去筹,成为首批山西省实验室。新增“中国宝武太钢集团”、“ 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正阳污水净化有限公司”等8个实习实训基地,获批大地环境现代产业研究院(省级),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成果再获新突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沿黄典型工业园区废水低碳近零排放技术与示范”(2000万元)。赵华章教授主持的“生化尾水强化处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广泛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与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等省内城市开展校地合作,共建校地合作基地。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相关技术成果转化。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培养目标:秉承“高标准”“高质量”人才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较强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体现硕士和博士不同层次中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学位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物医学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四个培养方向。
环境科学:针对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和固体废物化学,开展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开展基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化学传感器核查等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环境工程:开展污染物迁移转化及控制技术研发、材料开发等研究;开展水资源协同配置、污废水净化回用关键技术及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集成示范以及膜材料研发、土壤改良及新型土壤修复功能材料研发等研究。
环境生物医学:探讨重要环境污染物对有机体的毒害机理,研究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环境行为、人体暴露途径、在人体中的代谢转化、毒性机理以及潜在的暴露风险等。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开展工业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认识资源化利用过程基本原理,揭示固废资源转化过程矿相转化、物质迁移机制等,突破过程矿相调控、污染控制和物质分离等关键技术瓶颈。
(三)研究生规模(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2年度博士研究生录取26人,硕士研究生录取91人,学位授予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56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17(19+32+66)名,硕士研究生381(272+8+101)名。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研究生就业率均为90%以上,此外,本学科有多位毕业生选择服务于中西部艰苦地区及基层,就业地区涉及陕西、广西、宁夏、云南、湖北、江西、河南、青海等省市地区,就业单位类型涉及基层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基层企业、基层公务员等。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本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90名,其中教授36名,副教授44名,讲师10名。汇聚和培养了国家杰青1名、优青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1名、三晋学者/青年三晋学者等32名高层次人才。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聘任8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引进21名短期百人计划专家,签订了定期到我校讲学、学术交流的工作协议。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以党建为引领,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育人方法,扎实推进“思政课程” 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本学位点以党建为引领,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育人方法,扎实推进“思政课程” 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集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排查于一体:定期排查师生宗教信仰、两微一端新媒体、学生心理问题等,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置有型意识形态阵地于虚拟网络之中:在学院网站、“山大环资”公众号等媒体阵地推出“青春的力量”等系列推文;将校园意识形态阵地与学术研讨相结合:组织“承载梦想、践行责任、传递正能量”系列活动,提升学术道德、推进学风建设。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学校设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完善的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管理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本学位点对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研究生进行奖励;在教学方式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完课程主要内容后,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讲解,然后大家进行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2022年,本学位点进行了跨学科课程群构建,围绕能源环境领域多学科交叉需求,整合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控制工程等学科资源,形成“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前沿课程对接国家“双碳”战略需求。
同时,实施科研反哺教学,将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基固废资源化技术攻关)转化为教学案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导师选拔培训
依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山西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进行导师选拔,同时每年对新增博硕士导师进行培训。2022年新增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其他导师参加了2022年8月25-28日学校组织的2022年度新聘研究生导师培训。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依据《山西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落实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基本形成了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良好氛围。
(四)学术训练(专业实践)情况
本学位点与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建“环境质量监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与襄垣县共建“固废综合利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依托这些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同时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学术训练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
(五)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点非常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启动实施了“研究生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计划”。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根据《山西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发放办法》、《山西大学推免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发放办法》、《山西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办法》等办法,形成覆盖面较为全面的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体系。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依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及《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
1、对标“一流”,坚持“高质量”人才培养理念,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规范“核心课程”,突出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养成;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课程思政”建设;
3、强化“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落实分类、分层精准培养;
4、推进“资源共享”,深化学科交叉、协同培养。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
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山西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积极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力争引进优秀博士和学术带头人3-5人。鼓励教师与校外团队开展合作,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增强教师科研实力;选派3-4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合作交流,拓展国际事业。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建设强有力的科研团队。
②推动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外知名院校的合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培养研究生的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
③推进国际合作项目。设立国际交流基金,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访问和短期项目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学习机会。
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东街63号邮政编码:030031联系电话:0351-7010600
版权所有 ©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