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政育人
(一)思政育人队伍建设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学风建设情况
(四)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五)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二)导师选拔培训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四)学术训练情况
(五)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成果
(二)教师队伍建设
(三)科学研究
(四)产学研合作
(五)服务国家战略
五、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六、改进措施
地理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地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学科方向布局: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始建于1982年,于1991年获批区域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20年将学位点自主动态调整为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三年来,学科建设围绕人地关系深化系统研究,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立足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地理-生态-环境”学科融合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学科架构,形成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主干二级学科,并建成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特色学科方向。
师资引育:通过强化人才引育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0人。
平台建设:依托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黄土高原研究所、资源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共建了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另外,针对本学科特点,坚持科教协调、产教融合,建设了芦芽山和灵空山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实习实践基地等3个校企、校地合作平台。
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把握“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发展主线,坚持地理学科基本标准和突出特色培养的原则,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共同构建本硕贯通式培养体系,推动多层次的学科交叉培养。通过学科内部成立质控小组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成双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导师责任制,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
(二)学科建设情况
学科形成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主干二级学科和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特色学科方向。其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为:
1、自然地理学
研究领域: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生物地理学和环境污染过程及修复机理等。
研究特色与优势: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格局—过程—服务多尺度与多过程耦合的综合化研究为核心,重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影响、基于长期定位观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的动态变化、流域水循环与水环境演化及其生态效应、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以及重金属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
2、人文地理学
研究领域:城市地理、乡村地理、社会地理和旅游地理等。
研究特色与优势:立足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大省这一特殊省情,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以任务带学科”的基本方针,重点以工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生态脆弱矿区复垦土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技术开发与示范、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演变规律、机制和调控对策、“双碳”背景下工业聚集区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管理、基于乡村地域自然-社会-技术多要素互馈促进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动力机制与技术、晋商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等方面形成特色研究。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
研究领域: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采集与建模、地理信息分析与表达、地理大数据与空间智能等。
研究特色与优势:立足服务于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生态环境遥感和自然资源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重点在山西省自然资源的遥感调查与数字信息平台建设、自然资源价值一张图信息-集成关键技术、黄土高原植被遥感和碳循环、以芦芽山万年冰洞为代表的特色地质资源三维建模及地理成因分析、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数字模拟等方面形成特色研究。
4、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
研究领域: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区域可持续发展。
研究特色与优势:立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大战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政策与技术实践为核心,重点在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以亚高山草甸为代表的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恢复重建技术、黄土高原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山西省“两山七河一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国土空间开发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特色研究。
2021年新增纵向项目1 项,学科到账纵向科研经费57万元;新增横向课题20项,学科到账横向项目合同经费共计216万。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篇, 其中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4篇。新增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本学位点2021 年招录硕士研究生16人,授予硕士学位10人,1名硕士研究生获“优秀毕业生”称号。2021年,研究生就业率达100%。硕士毕业生中,前往国有企业3人,民营企业6人,其他单位1人。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学位点共有硕士生导师21名。按职称等级统计:正高级职称占23.81%,副高级职称占76.19%。按最高学位统计,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达100%。其中最高学位授予单位非山西大学的占比为80.95%。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政育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政育人是引导学生价值体系形成的重要抓手。学位点以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强化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讲授课程以及巩固练习等各教育环节,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教育要素。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立德树人,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学位点以思政队伍为骨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在党建工作的开展中,坚持发展党员纯洁性、严肃性、先进性贯穿始终,着重以党员队伍与积极分子队伍质量的提升作为工作目标;实践活动中,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赴红色实践基地开展学习教育,进行党史学习,扩大党支部的群众基础。
(三)学风建设情况
本学科坚持全方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与严格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罚相结合,培育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学校出台《山西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及处理暂行办法》和《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等文件,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造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通过邀请地理名家讲学,开展学术活动等,帮助研究生树立科学理想,为良好学风奠定基础。综合利用学位委员会审查、“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和论文外审等方法,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2021年,本学科研究生和导师没有发生有违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无论文作假情况。
(四)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2021年新增纵向项目1 项,学科到账纵向科研经费57万元;新增横向课题20项,学科到账横向项目合同经费共计216万。多个项目属于咨询服务类,为研究生提供了社会服务的机会。在智库建设和咨政研究方面,学位点顺利完成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十四五”两山一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报告。
(五)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地理学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建立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体系,促进研究生的各项发展。
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研究生管理过程中,院长全面负责学科规划、专业建设、对外合作、招生、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工作。主管副院长负责研究生招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工作。另外,本学科配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1人,心理健康专管员1人、奖助困补专管员1人、就业指导专管员1人。专兼人员有机融合,打造专业化管理队伍。校院两级心理咨询中心和专职辅导员帮助研究生调节学业和生活压力,减少负面情绪对学业的影响;奖助困补专管员负责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解决研究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就业指导专管员负责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和传达就业政策。
本学科对研究生权益的保障高度重视,并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具体如下:①加强研究生党建,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核心作用;②在学术研究上,保障研究生获得充足的研究平台、公平的学术评价以及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③在生活服务上,创建良好住宿条件、设立就业咨询服务,帮助研究生顺利走向职场。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山西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课程包括:地理学前沿讲座、高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原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全球变化科学、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地理学研究方法、生态地理学、景观生态学、GIS程序与设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遥感技术与应用等。前沿课的开设有利于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高等自然地理学原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均属双语课程,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增强了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导师选拔培训
地理学科严格贯彻教育部和学校的研究生指导相关制度规定和精神,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日常教学管理、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培养环节全流程及培养质量把关、到职业发展规划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等各个方面都要求导师充分参与、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并切实负起责任。
开展新入职教师、新任硕导等培训,扣好“师德师风”第一粒扣子。以教学培训为载体,组织青年导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比赛,提升青年导师职业素养和能力。2021年,学位点教师参加了多项导师培养主题讨论或专题培训,如“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培训”、“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等主题。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学位点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深入贯彻国家及学校“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引进及聘任中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考察重点。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为鼓励教师自觉践行高尚师德,学校设立了“师德师风标兵”、“先进个人”等评选项目,积极以优秀个人为榜样,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
2、加强师德师风相关教育培训,开展警示教育,做好师德师风把关工作。依托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和地理系党支部两级党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本学科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研讨。
(四)学术训练情况
学位点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参加科技竞赛,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引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鼓励研究生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
(五)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校、院两级须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课程学习、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宣讲活动,并贯穿于课程教学、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的全部培养过程。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须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要求进行检查和审核,严把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质量关,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品质,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若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将予以研究生取消学位申请资格。若因指导教师失察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应给予导师教学事故、暂停招生资格等处理。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山西大学为研究生提供基本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由学校统筹各类资源来提供。同时,学校和院系以及导师共同创造条件,提供研究助理、教学助理和管理助理(“三助”)岗位,每学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发布需求,学生申请,并在阶段结束时进行考核。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成果
2021年,10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被授予学位,其中1名同学获山西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8名学生在第八届“创青春”山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黑科技”专项赛、首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高校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教师队伍建设
2021年,地理学科在职专任教师30人,学科背景涵盖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土地科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等。
(三)科学研究
学院采用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和形成优秀科研成果。
在科研立项方面,本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经费保证。2021年新增纵向项目1 项,学科到账纵向科研经费57万元;新增横向课题20项,学科到账横向项目合同经费共计216万。在学术论文方面,2021年,地理学位点师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logy等国内外top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4篇。
(四)产学研合作
2021年,学位点积极推进与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芦芽山地质地貌实习基地、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地理实习基地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野外观测台站和科研实习基地合作,供研究生实践。坚持科教协调、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培养高质量的学科交叉融合人才。
(五)服务国家战略
围绕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科学问题,发挥“地理-生态-环境”学科融合发展优势,成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例如,通过科学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手段,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学位点教师针对“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为政府提供了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建议,相关评估报告被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参考,用以优化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
五、学位授权店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响应国家建设一流学科的号召,抓紧“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给地理学教育发展创造的前所未有的机遇,紧密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核心,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探索,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阶段性成果。
山西大学地理学学科历经30多年的沉淀,形成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经典的二级学科(方向),以及特色和优势的二级学科—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现有在职教师 30人组成的一支师资队伍。与国内外知名学校特色专业相比,地理学科存在以下不足:(1)缺乏代表性教学成果。学科发展与教学理论研究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改革成果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指导作用;(2)教材建设有待进一步努力。许多有学术背景的教师在学术专著出版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缺乏参与全国性地理教材及各和规划的编写工作;(3)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4)与国内外高校交流联系不够;(5)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本年度学位论文无抽检不达标情况,其中1名同学获山西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六、改进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我们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投入精力从事教学改革的研究;集中力量加强国家级教学团队培育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培育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教改研究,使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紧密衔接。
(2)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实验与实习基地建设,通过进一步鼓励和扩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
(3)鼓励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开发高水平多媒体课件,尤其是网络课件,提高教学信息量。
(4)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研究,探讨双语教学规律和教法,推广双语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
(5)努力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6)进一步强化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学风与教风建设,发扬传统,克服不足,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教学和科研氛围。
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东街63号邮政编码:030031联系电话:0351-7010600
版权所有 ©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